10月11日,內蒙古呼和浩特天氣比往年暖,原定於10日結束的菊花展,主辦方推遲結束日期,並曾在媒體發佈“菊花展延續 望市民賞花勿搬花”的通知。然而從11日早間開始,陸續有市民開始搬花,開始廣場管理人員進行制止,可是搬花人數越來越多,最終無奈放棄(10月12日中新社)。
  毋庸置疑,這種行為是不對的,無論如何都掩飾和否認不了。但是,出現搬花行為是否就說明,城市文明已經脆弱不堪?答案應該是否定的。
  在公共生活中,人們的行為常常會發生誇張效應,容易引發道德失範或放縱,出現自我約束力下降。再加上從眾心理容易帶來淹沒感,對道德形成沖刷,一些平時不會表現出來的行為,因為看到別人做了,自己也會跟著做。在廣場上搬菊花,同樣有此心理主導。行為固然不妥,現象固然不雅,但不能以小代大,僅僅因為搬了菊花,就把人乃至城市打入不文明冷宮。換一個場景,這些搬菊花的人一樣崇文尚禮,城市文明一樣暗自風流。
  更重要的是,出現這樣的行為,是否僅僅是素質問題,只能進行道德反思?答案也應該是否定的。公共文明存在的誇張效應和從眾心理,提醒主辦方必須把問題想在前面,把工作做在前面,防止可能情況的發生。誠然,主辦方已經在媒體上發佈通知了。但以城市文明的複雜性,遠遠不是一個通知就能夠解決問題的。誠然廣場管理人員也進行了制止,但制止的時機力量、方式方法,是否就無懈可擊?如果主辦方未雨綢繆,對於布展菊花適當設防,特別是剛見到有人搬花,迅速介入及時阻止,還會一發而不可收拾嗎?
  江蘇 毛建國/媒體人
  (原標題:搬空菊花更應未雨綢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d91zdmej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